学生工作
学生动态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动态 >> 正文
聆听铁人故事|“红色薪火”理论宣讲团优秀作品展播
发布日期:2023-02-05 点击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的“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数学科学学院“红色薪火”理论宣讲团特推出“聆听铁人故事”理论宣讲栏目,旨在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的精神;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敢于善于转化发展条件的精神;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科学求是精神;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胸怀全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

宣讲人

2021级数学三班刘琳

1963年10月,钻井指挥部3249钻井队,担负打取心井的重要任务。为了抢进度,这个队的四个班展开了硬碰硬的竞赛。第一个回合,大家不分胜负。

10月20日,比赛轮到方永华班钻进取心了,这可是关键的一仗。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挑钻头、选砂粒,样样干得精心,起完钻倒出岩心来一看,才取出岩心4.85米,而实际取心进尺是6.16米,那剩下的1.31米岩心掉在井里了吗?这种成果怎么能比得过别的班呢?顿时,钻台上的气氛紧张起来,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

“下钻捞!”班长方永华大喊一声,人们也都呼地扑上了各自的岗位。

为了把岩心一分不差地捞上来,全班按照分工,精心进行投砂、掉泵和起下钻,饭点过了,没人感到饥饿和疲劳。岩心筒快起到井口了,钻台上的目光都集中在钻盘上,恨不得用手把岩心抠上来。结果,等岩心倒出来一量,新打进尺1.03米,取心1.26米,总共还差1.08米。

班长方永华又大喊一声:“继续捞!”

此时,已是晚上8点钟了,全班从清晨3点开始上井,已经干了整整17个小时了。指导员桂林把馒头送到井场,大伙都不去吃,说:“岩心取不上来,吃也吃不香。”全班要求第三次下钻。队里的领导心疼他们,劝他们下一班再捞,也算他们的成绩。

方永华却抱住钻头说:“觉可以不睡,饭可以不吃,岩心取不上来不行!”全班人都跟着响应。后来,队领导作出决定,叫他们先休息一会儿,由下一班换个钻头,划过眼后,再由他们班第三次打捞,大伙只好服从了。

躺在床上,全班没有一个人睡得着,心里都想着井下那1.08米岩心。等到三班划完眼,他们又冲上钻台接着干。这回他们更加注意投砂、钻进、参数配合、泥浆净化、挂泵、割心、起钻等每一个细微的动作。

21日下午2时,他们看到了胜利的战果,所有掉在井下的岩心,被他们全部捞了上来。班员们沾满泥浆的脸上终于露出灿烂的笑容。

宣讲人

462E

2021级数学四班吴怡

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后,石油工业部领导决定,以松基三井为中心,在高台子和葡萄花构造上,继续扩大勘探范围。

1959年12月,余秋里到大同镇实地考察葡萄花地区的石油勘探情况,在仔细分析地质部勘探大队提供的长垣北部地质资料、长春物探大队提供的长垣地震构造图等资料后,与松辽局及石油工业部专家反复讨论,打破常规勘探程序,没有采用近距离十字剖面布井的方法,而是放眼70千米外,甩开钻探,决定在长垣北部的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这三个北部构造上布置三口探井。石油地质学家李德生拿出具体方案并去现场定井位,石油工业部勘探司钻井处处长邓礼让得到命令,立即调运钻机,组织搬迁,尽快开钻。

1960年3月11日,位于长垣北部萨尔图构造上的第一口探井——萨66井完钻喷油,试油初期最高日产量达到148吨,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大庆长垣南部的探井。像这样高的产量,这样厚的油层,这样好打的井,在我国石油勘探史上是第一次。人们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完井后,打这口井的32139队的工人们忘记了连日的疲劳,他们挥动着帽子,跳着、唱着,看着油井喷油。有的人高兴地在脸上涂上原油,尽情高呼:我们真的掉到油海里了!”喜讯传到哈尔滨,石油工业部正在那里召开会战筹备会议,就像一颗重型炸弹开花一样,振奋人心。随后,会战领导小组根据萨66井的新情况和地质技术人员的分析,预计长垣北部的油层厚度大,产量高,且靠近铁路线,交通更便利,因此当机立断,改变会战部署,把主攻地区从大同镇附近移往北部的萨尔图。

1960年4月9日,杏树岗构造上的第一口探井——杏66井也喷出高产油流。1960年4月25日,大庆长垣最北部的喇嘛甸构造上,第一口探井——喇72井完钻喷油,日产油量达到174吨。

萨66井、杏66井和喇72井陆续喷出高产量的工业油流,证明大庆长垣北部的三个构造不但含油,而且油层更厚,产量更高,因而说明南起敖包塔、北到喇嘛甸的800余平方千米的范围内都是含油区,并显示出了大庆油田的轮廓。因此,当时人们把这三口井喷油,称作“三点定乾坤”。

宣讲人

402F

2020级数学一班金忠雪

油建四大队一中队三班班长郑发荣,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把质量关。1962年4月初,在施工中两次发现不合格,两次推倒重来,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教育了全班的同志。

4月1日,三班在一口井上砌保温房。徒工小曹忙中出错。拿了一根坏水平尺。待砌到9层砖时,班长郑发荣过来检查质量,发现墙已歪斜,严肃地说:“工程质量,一点也不能含糊。推倒重来吧!”小曹换了根好水平尺,把已砌的墙推倒重新再砌。完工后经检查,质量达到优良。

4月2日,徒工小王没记清班长的技术交底,砌窗户时把窗孔上的“平旋”做高了10公分。班长郑发荣发现后让小王立即“推倒重来”。小王虚心接受教训,做出了合乎质量标准的窗户和“平旋”。

接连两天出现返工,使郑发荣很受触动。4月2日晚,三班专门开会讨论质量问题。郑发荣说:“这两次返工我都有责任。感到痛心。我们要尽力避免返工,因为那样会给油田造成浪费。但发现不合格不立即纠正,那会给油田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遇到不合格,就坚决推倒重来,这点决不能含糊。”讨论中大家都表了决心。还根据两次返工的教训和以往的经验订出了保证工程质量的一整套措施。

从4月3日起,再没有出现过“推倒重来”的事。

上一条:数学科学学院开展关怀新疆籍同学线上活动
下一条:数学科学学院开展庆元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