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的“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数学科学学院“红色薪火”理论宣讲团特推出“聆听铁人故事”理论宣讲栏目,旨在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的精神;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敢于善于转化发展条件的精神;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科学求是精神;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胸怀全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
宣 讲 人
21数四吴仪
会战初期,大庆油田生产建设急需大量木材。1961年10月,大庆会战指挥部组织了一支由勘探、运输、供应等11个单位共八百多人组成的队伍,开进深山老林伐木、集材、运材。
勘探指挥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了一支青年突击先遣队奔赴林区。火车到达伊春站,已是晚上9点多钟,离伐木区还有四十多千米,要等到第二天早晨才有通往那里的火车。附近客栈处处满员,大家只好露宿车站广场,上盖天下铺地,在寒冷中他们三五成群靠在一起,用身体相互取暖。熬到凌晨三点,他们才乘上第一班通往林区的火车。
天刚破晓,火车到达了目的地,大家匆匆吃过早饭,就马不停蹄地钻进了林区。
“嗨哟!嗨哟!”号子声打破了森林的寂静;“嗨哟!嗨哟!”石油人的吼声响彻在茫茫林海中;“嗨哟!嗨哟!”一棵棵大树应声倒下,不一会儿就堆积如山……到晚上收工时,林业局的老验收员前来验收丈量,面对眼前木材,他惊叹起来,他说:“林业局规定的指标是每人日集2立方米,你们竟每人日集4.2立方米,真是太能干了,了不得,了不得!”他啧啧赞叹着,又摘下老花镜,看着眼前这伙人说:“早听说大庆职工干劲大、觉悟高,今天一见,真是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呀!”
当晚,勘探指挥部青年集材突击队向勘探指挥部党委发出报捷电报,说他们已胜利地打响了第一枪。
紧接着,运输指挥部三中队的先导人员也奔赴上来,在林区探明路线和宿营地点后,运输指挥部的30辆解放牌汽车浩浩荡荡地开进深山老林。哪里有会战,哪里就有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很快上山集材的队伍成立了临时党总支,并且及时组织开展了以运输为中心的一条龙生产劳动竞赛。
竞赛一开展,大家就迸发出你追我赶的劳动热情。刚干两天,就出现了人均集材6立方米、装车25分钟、卸车5分钟的好成绩。车辆出勤率、安全率、完好率都是百分之百。其中,有的车辆创造了日拉运木材10车次甚至11车次的高纪录。
在那段时间里,汽车司机为不影响出车时间,凌晨四点就起床烤车,早早地就出车奋战。收集、搬运、装卸的同志,无论天气多么严寒,都以坚强的意志拼搏在林海,他们节假日从不休息,就连元旦和春节,也是在深山老林度过的。
那年的集材,一直持续了半年多,到1962年的5月才全部结束。半年多时间里,共集山材2.8万立方米,为当年油田全面开展矿区建设储备了充足的木材。
宣 讲 人
21数四吴怡
坚持试验
1961年3月14日,国家经委召开会议讨论并同意了大庆油田呈报的《关于萨尔图油田中部146平方公里的开发设计方案》。
当年的4月到5月,会战指挥部进一步完善了萨尔图油田开发方案,并确定先在30平方千米的试验区内开展“十大试验”,为全面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现场试验按不同区域选择不同题目全面铺开进行。试验不久,注水井附近的油井都相继见到效果,但有的高渗透油层却发生了水窜,油井出现了过早的水淹情况,原定的“早期内部横切割注水长期稳定高产”开发方针受到严重威胁。
沉默了几天的康世恩,突然决定召开技术座谈会,他说:“这次技术座谈会,要找出解决水窜的办法来。”在讨论了几天几夜都没有找到办法的时候,有个年轻人突发奇想说:“能不能像高楼一样,在每一油层上开个窗户,要注哪一层,就把哪层的窗户打开?”这看似无稽之谈,却让人们打开了思路,一番热烈议论后,大家观点集中起来:搞选择性注水、选择性堵水、选择性压裂的“三选”新技术应运而生。这个“三选”被拍板之后,康世恩开始点将,指向了在苏联学过注水的刘文章:“你刘文章就叫刘三选,负责技术攻关工作。你要像十字路口的交通警察指挥车流那样,把水指挥到油层里去,需要多少就注多少。”
这年冬天,刘文章调集了12个作业队及钻井队,在试验井上进行复杂的技术试验。现场试验最紧张的时候,正是冬季最冷的时候。零下30多度的严寒里,虽然操作工人弄得满头、满身都是油污和冰水,却还乐观地编着顺口溜说:“身穿冰结凌,寒风吹不进;干活出大汗,心间暖如春。”然而,试验结果却同人们期望的相反:卡瓦式封隔器下到井里,有七口井卡住了,取不出来;皮碗式封隔器下到井里,起不了堵塞作用;还有一口井封堵水层时,连油管封在一起,油井报废了……这种情况,让刘文章等人的心里犹如压上一块石头那么沉重。
余秋里部长及时赶到现场,鼓励大家说:“失败了不要怕,要善于总结经验……如果需要月亮,我也给你们去摘。”
余部长的话让大家心里立马亮堂起来。试验队伍总结了经验教训后,接着又开始了新的走向成功的试验。
宣 讲 人
21数四周乐
提起采油二部机械厂的哈文良小组,熟悉这个组成员的人都笑着称他们为“爱财迷”,说他们算计起来,连“一厘钱”都计较。原来,大家所指的是他们在工作中,时时处处注意勤俭节约,出了名的精打细算,发扬“一厘钱”精神,为国家节约每一寸钢板。
一次,锻工班做锻炉的炉鼻子和炉门,需要长15米直径18毫米的钢筋和两块30多毫米厚的钢板。接过料单,哈文良他们开始琢磨起来:废料堆里还有许多钢筋头,为什么不把它们利用起来呢?
于是,大家你一根、我一截,在废料里找出了一些符合要求的钢筋头。把这些指头长的钢筋头一根一根接成15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能节约材料,他们谁都不怕麻烦,既细致又保质保量地焊接着,很快解决了15米钢筋材料的问题。接着,小组成员又找到两截管子头,用气焊割开,然后烧红展平,正好代替了所需的两块钢板。
一天,哈文良小组的材料员祁忠荣要下130个水井镜孔板的料。按照图纸的要求,他找来一块钢板。第一次按尺寸画圈时,祁忠荣发现钢板不够用,他并没有马上下料,而是开始重新计算,合理布局,这样计算的结果发现钢板四周还剩一点点余边。于是,他第二次画圈时便向外扩了扩,刚好能下130个料。按说祁忠荣这样做,已经够节约了。
但他还是不肯罢休,他想,钢是国家的宝贵财产,是人民的血汗,能省一点是一点,能节约一点就再节约一点。于是,祁忠荣又蹲下身来,前看后看,边看边琢磨,他发现原来的下料法是圈对圈,横竖成行,圈与圈之间的空隙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通过一遍遍地测量和设计,他最后改用圈对空的环套下料法,竟节约了1.3平方米的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