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的“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数学科学学院“红色薪火”理论宣讲团特推出“聆听铁人故事”理论宣讲栏目,旨在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的精神;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敢于善于转化发展条件的精神;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科学求是精神;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胸怀全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
宣 讲 人
21数四汲传宏
人拉肩扛运钻机
1960 年 4 月 2 日,听说钻机到了,不等天亮,王进喜就带领 1205 队职工跑步 15 华里来到车站。可一到车站,王进喜和工人们马上遇到了难题:车上是一车皮一车皮的几十吨重的钢铁大件,没有吊车、没有拖拉机,车下只有 30 几个西北汉子,怎么卸车,怎么搬运,怎么安装呢?王进喜把全队集合起来,问在朝鲜打过仗的支书孙永臣:“我没有打过仗,你说若是在战场上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是上还是退?是打还是坐下来等?”孙永臣说:“只能进,不能退;只能上,不能等,就是豁出命来也要上!”王进喜接过话来说:“对!我们大会战也像打仗一样,只能上,不能退;我们不能再等了,新疆、四川的钻机不是也卸下火车了吗?没有吊车。我们 37 个人就是 37 部吊车,汽车不够,我们有手有脚有胛子,蚂蚁搬山也要搬。我们就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卸车搬运安装,早开钻。我们大家看看行不行?”“行!”全队民口同声道。“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王进喜说完,甩掉老羊皮袄,在地上抄起一根撬杠,推的推,拉的拉……棕绳把手勒出了血,肩膀被压得又肿又痛,可是谁都不在乎,许多人都脱掉了棉袄,只穿一件衬衣,大家脸上、身上全是汗水,热气腾腾。全队职工从 2 日早上 7 点一直干到 3 日凌晨,将 60 多吨重的井架全部运到萨 55 井井场。这时钻机安装的难题又摆在了 1205 队面前。队党支部当即召开会议决定在没有吊车的情况下,靠人拉肩扛高速安装钻机。队长王进喜在全队工作动员会上代表党支部向大家高声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怎样把钻机安装起来。我们国家现在有困难,我在北京参加群英会时,看到汽车背的煤气包。国家没有油,外国卡我们的脖子,帝国主义封锁我们的国家,千困难、万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我们石油工人是国家的主人,就得想办法把钻机安装起来。我们要干出样儿来给外国人看看!“王进喜的一席话说得大家精神大振,摩拳擦掌。大家以撬杠、大绳、木头、钢管为工具,人拉肩扛苦战 3 昼夜,巍峨的钻塔终于屹立到萨 55井的场位上。
宣 讲 人
21数四周乐
有一种感动,曾经让我们忆苦思甜;有一种精神,曾经让我们甩掉了国家石油落后的帽子,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石油工业的灵魂,是启人思索、催人奋进的精神支柱。
今天为大家分享“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经典故事
转业军人黄友书参加会战后,叫干啥就干啥,先后干过瓦工、保管,喂马、喂猪,哪样工作都干得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人们都称他是革命的老黄牛。
1961 年初,已经在机关房产维修队当班长的“老黄牛”黄友书,注意到工友们穿的鞋,有的底儿掉了,用铁丝拢着;有的帮儿脱了,用绳子牵着,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次,他到井场上去施工,看到 11 名钻工竟然没有一个穿的鞋是好的,不是掉底儿,就是漏帮儿。当年,他在部队曾为战士修过两年鞋,他想,战士没有鞋穿不能行军打仗,工人没鞋穿也搞不好生产。于是,他向领导提出为会战职工修鞋的想法,得到领导赞赏。
从 1961 年 4 月,黄友书开始正式为职工修鞋。他身背一个工具箱,手拎鞋拐子,“干打垒”的屋檐下、职工的宿舍里、井场、采油队,每走一处,他就把一处的鞋修理得整整齐齐、结结实实。有一天,他步行 10 多千米,走到 1202钻井队,一天就为钻工们修鞋 32 双;转天又来到 1205 钻井队,一天修鞋 28 双。铁人王进喜握着老黄的手连声说:“谢谢你,真是太感谢你了!钻井工人们穿上你修好的鞋,干劲更大了!”
每到晚上,他还要走家串户为职工家属修鞋。黄友书以老黄牛的精神修鞋的事迹,在油田传为佳话,引起油田领导的重视,会战工委决定批给他一个旧板房,让他正正规规地开了个修鞋铺,还明令各食堂把猪皮都送给黄友书用做修鞋。有了修鞋铺,黄友书干得更来劲了。他在修鞋岗位上一干就是四年,四年时间里,他共为会战职工修了 20000 多双鞋,连年被评为会战标兵。
宣 讲 人
22数二杨舒婷
战胜严寒站稳脚跟
1960 年,松辽会战刚进入 6 月,会战工委就开始考虑队伍如何过冬的问题了。那时,大庆的冬天最冷时可达到零下 40 摄氏度。一到冬天,当地老百姓都在家里猫冬,所谓“三九、四九,棒打不走”。在如此严寒的地区,如果没有防御手段,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工作和生活的。当时,有人主张在入冬前,把队伍和设备撤到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等来年春天再上来。
如果这样做,会战的有效时间只有 6 个月左右,就会使会战变成拉锯战、消耗战。为早日把油田拿下来,会战领导研究决定:这次会战只许上,不许下!只许前进,不许后退!然而,不许后退,就必须得有遮风避寒的住处。会战工委发现,当地居民住的“干打垒”土房子,冬暖夏凉,而且施工简单,易于搭建。于是会战工委就作出决定,迅速在油田掀起一个建“干打垒”的热潮,打响了“过冬突击战”。上至部长,下至工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当时会战不能停,“干打垒”也不能停,所有的人都是下了班就卷起袖子动手挖土打夯,挑水和泥,脱坯抹墙,一起建房子,整个油田都干得热火朝天。经过 120 天的日夜奋战,全油田共完成了30 万平方米的“干打垒”,在荒原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批新的村落,当年就实现了“人进屋、机进房、菜进窖、车进库”的目标。“干打垒”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体现了白手起家、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当时建造 30 万平方米干打垒只用投资 900 万元,如果建成砖瓦结构的房屋,大约需要 6000 万元。大庆人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为国家节省了半个多亿的资金。后来在新华社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中,有这样一段载:“看到了‘干打垒’就像看到了当年的延安窑洞;来到大庆,就像回到了战争年代的延安。”就这样,大庆人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建起了一栋栋为会战队伍御寒取暖的“干打垒”,实现了会战工委提出的“会战只许上,不许下!只许前进,不许后退!”的口号,从此会战队伍战胜了严寒,站稳了脚跟,为拿下大油田抢得了先机,加快了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