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学生动态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动态 >> 正文
安全教育㊺|别让朋友圈“晒日常”变成“晒隐私”
发布日期:2025-03-03 点击数:

如今,轻轻滑动手指,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瞬间已成为许多人的日常习惯。对于怀揣梦想、积极向上的学子们来说,朋友圈是他们记录成长轨迹、抒发内心感悟的小天地。但在尽情分享的同时,潜在的隐私风险也不容忽视。近日,央视特别提醒公众:别让朋友圈“晒日常”变成“晒隐私”,这一提醒对学子们来说,意义尤为重大,关乎着个人信息安全和健康的社交环境。在这里,小数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8类需谨慎发布的内容:

1. 各类票据及钥匙车牌:

火车票、飞机票、登机牌、家门钥匙、车牌等照片不能晒。不法分子可能利用高科技手段从这些照片中窃取个人信息。例如通过登机牌获取行程信息,利用家门钥匙照片复制钥匙,进而危及个人财产和人身安全。

2. 证件照片:

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结婚证等照片不能晒。这些照片包含大量个人隐私,随意发布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像身份证照片中的身份信息若被泄露,可能被用于非法注册、诈骗等活动。

3. 银行卡信息:

银行卡号和密码不能晒。这些信息极易被不法分子盗用,直接造成财产损失。

4. 位置信息:

尽量不发定位、实时位置以及带有位置信息的照片。这些信息容易暴露真实个人住址,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获取,可能会对个人和家庭的安全构成威胁。比如遭遇上门骚扰、盗窃等。

5. 开箱视频:

尽量不要晒完整的开箱视频。完整的开箱视频可能会透露快递单上的姓名和手机号码。这些信息泄露后,可能会导致个人频繁接到骚扰电话、垃圾邮件,甚至遭遇精准诈骗。

6. 老人和孩子信息:

老人和孩子的照片及姓名等信息不能晒。以防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违法活动,如拐卖儿童、诈骗老人等。若想要分享,可通过分组形式仅分享给亲人查看。

7. 他人隐私信息:

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不可将他人的隐私信息随意发布在朋友圈。这种行为属于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8. 未经证实信息:

对于未经证实的信息,不要轻易相信并发布至朋友圈。应保持理性和谨慎,避免成为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防止对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为更好的防止隐私泄露,我们可以选择通过关闭以下入口保护隐私安全:

• 关闭“允许搜索”相关设置:建议在隐私设置中关闭“可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选项,降低被陌生人通过手机号搜索添加好友的风险,减少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

• 关闭“允许查看”相关设置:在隐私设置里关闭“允许陌生人查看十条朋友圈”,避免陌生人随意浏览朋友圈内容,进一步保护个人生活隐私不被窥探。

在信息传播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在尽情享受分享带来的快乐时,绝不能对隐私安全掉以轻心。要审慎发布信息,妥善设置隐私权限,我们既能自由表达生活,又能为个人隐私筑牢防护墙。小数郑重提醒师生们:发圈务必多留意,八类内容慎发布。让朋友圈成为安全、温馨的社交空间。

(撰稿:李志璇 审核:夏丽娜 编辑:闫炎)

上一条:劳动教育实践③|数学科学学院举办“暖冬社区行,青春绽芳华”主题活动
下一条:安全教育㊹丨增强防范意识,守护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