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初中数学教室的讲台上,看着学生们为一道几何题蹙眉又豁然的模样,总会想起母校图书馆里那盏陪我演算到深夜的灯。从数学专业的懵懂学子到如今握着粉笔的教书人,我的成长轨迹里,始终刻着母校赋予的“逻辑”与“温度”。
记得刚入大学时,我总觉得数学是冰冷的公式与定理。直到在《数学史》课上,老师讲到祖冲之算圆周率时的执着,讲到笛卡尔用坐标系连接代数与几何的巧思,我才突然明白:那些数字背后,藏着一代代人对世界的追问。于是,泡在自习室推导傅里叶级数的日子里,我不再觉得枯燥——每一个步骤的严谨,都是在延续前人的智慧;每一次解题后的顿悟,都像在与历史上的数学家隔空击掌。母校的实验室里,我们小组曾为一个统计模型争论到面红耳赤,最后在导师一句“数学不仅要正确,还要让人懂”的点拨下豁然开朗,这或许就是我后来选择教学的伏笔。
毕业后站在初中讲台,才真正理解“把复杂讲简单”是多么深的学问。第一次教“函数”时,我照搬大学课本的推导,学生们眼神里的迷茫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那晚,我翻出母校老师当年给我们画的“函数图像与人生轨迹”类比图——一次函数是稳步前行的坚持,二次函数是跌入低谷后的反弹,反比例函数提醒我们“过犹不及”。第二天,我带着学生在操场用脚步丈量“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在教室用折纸演示“对称图形的性质”,看着他们眼里亮起的光,突然懂了:母校教我的不仅是解题技巧,更是“让数学落地”的能力。
如今,我带的学生里,有人会在作业本上画个小太阳标注“老师,这道题的辅助线像不像朝阳?”;有人会拿着自己设计的“家庭开支统计图”跑来分享。这些瞬间让我确信:数学从不是孤立的符号,它是理解世界的工具,是表达思考的语言。而这份认知,正是母校在我心里种下的种子——当年在数学系学到的逻辑思维,让我能清晰拆解知识;在社团活动里学到的沟通技巧,让我能走进学生心里。


校庆这天,好想回到那间总坐满人的自习室,告诉当年那个对着难题发呆的自己:你后来遇到的每一群孩子,都是你用数学播种的春天。而这一切的起点,始终是母校给我的那把钥匙——它教会我用逻辑解构世界,更教会我用热爱传递光亮。
愿母校的星光,永远照亮更多人探索的路。
200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一班 王波(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
(撰稿:贾舒然 审核:夏丽娜 编辑:闫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