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笃学 尚数求真
WELCOME
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学生动态>>正文
学生动态

聆听铁人故事 | “红色薪火”理论宣讲团优秀作品展播

2022年10月30日 18:57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的“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数学科学学院“红色薪火”理论宣讲团特推出“聆听铁人故事”理论宣讲栏目,旨在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的精神;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敢于善于转化发展条件的精神;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科学求是精神;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胸怀全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

宣讲人

2021级数学三班刘琳

铁人故事(四)

1962 年冬季,《战报》发表了物资供应指挥部朱登奎创造了“五五定位法”的消息。人们形容说:“实现五五化,仓库开新花。你若不知数,五五会说话。”

会战初期,材料保管和发放存在许多问题:没有像样的仓库和料场,大量物资、器材堆放在铁路沿线上;每天到货量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管理十分困难;每名保管员管理几百项甚至上千项器材,业务不熟悉,常出现发料不及时或串规格等毛病,拖延用户的提料时间。1961 年在“清产核资”整理仓库活动中,按材料、设备的类型做了大体归整和分仓管理,起到了规范作用。但每个人管理的器材都是一大堆,很难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1962 年,全油田建立岗位责任制时,有的同志提出:“要进行彻底的规范管理,明确责任,实行以小化大,以零化整,一五一十的管理方式。”这个建议对保管组组长朱登奎启发很大,从此,他开始着魔似地琢磨起来。

朱登奎每天天一亮就到料场试摆。一会把钻头搬上搬下,一会把齿轮颠来倒去,一会又面对闸门发呆。一次,他走在路上看见一堆不大不小的鹅卵石,居然翻来倒去,摆了一个多小时。在家里吃饭时,爱人端上窝窝头,他把窝窝头摆来摆去,爱人以为他生了病,用手摸他的头。功夫不负有心人,各种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材料,让朱登奎按五五成堆、五五成行的办法给摆出来了。什么大五套小五、大方套小方、齿轮梅花形、天车圆柱形等,总称为“五五定位管理方法”。

这套方法应用后,很快在萨尔图仓库全面推广,受到了保管人员的欢迎,器材数量收发准确,并且发得快,数得清。后来,朱登奎在“五五化”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四号定位”的科学管理办法。这两套“五五化”“四号定位”管理办法,使再大再多的仓库在管理上都能账物相符,以账查物,随到随领,不会耽误生产工作用料。经过几年实践完善后,朱登奎发明的方法,被推广到整个石油战线使用,并纳入石油工业部物资管理标准之内。

宣讲人

2021级数学二班赵一霖

铁人故事(五)

1961 年 10 月 25 日,那天大风呼啸,荒原一片迷茫。这个时候,西油库非金属罐里的原油正往附近的金属罐里抽。维修队队长奚华亭正带着工人在附近维修管道。大风中,抽油的电泵还在隆隆地工作着,晃动在大风中的电线被磨破了,打出的火花正好溅到罐口的油气上。突然,“砰”的一声,火苗从罐口腾起,刹那间燃起了一人多高的火焰。当维修工人们还在惊愕的时候,奚华亭已经一个箭步冲上了罐顶,同时急切地喊道:“车文江,快把蒸汽管子递给我!”蒸汽管很快被递了上来,他不顾一切地对着火柱猛刺,可是蒸汽管太小,控制不住燃烧的油气。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火焰熊熊不止。非金属罐起火,非同小可,它会像千百吨炸药一样猛烈爆炸,后果不堪设想。一场惊心动魄的人与火的搏斗仍在继续着。

奚华亭扔掉不顶用的蒸汽管,奋不顾身地扑向越烧越旺的火焰,脱下棉衣,猛烈地扑打,而罐内油多气足,火势毫不退让。奚华亭急中生智,勇敢地用身体和棉衣紧紧捂住罐口,一串串火舌和一团团浓烟,包围着他。

此刻,火还在燃烧着,罐体在嗡嗡响着。这是爆炸的前兆,但奚华亭毫无惧色,他用身体把罐口捂得越来越紧。他已下定决心:“宁可烧死也要保住国家的财产。”这时,罐下的工人,还有附近的职工都纷纷拿起铁锹,往火上扬土。奚华亭冲着下边的人高喊:“快往我这里扬!”土块打在身上、头上阵阵发疼,可他纹丝不动。

又有人拿来了水龙头,猛烈地射向火焰。奚华亭又高喊:“不要管我,往我身上刺!”咆哮的水龙头射向了他。一顶厚厚的帐篷,被几十个人扯开,盖向罐口。奚华亭又用身体紧紧压住帐篷。帐篷宽大厚实,捂得严,火焰在减弱。然而,压制之下,罐内像沉雷一样隆隆地响着。压在帐篷上面的奚华亭知道,此刻绝不能放松,只有紧紧压住,罐里没了空气,才能制止燃烧。但爆炸的危险,随时存在。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嚣张的火势,终于渐渐消停下来。当人们把奚华亭抬下来时,他的脸已被烧得红一块、紫一块、黑一块、灰一块,身上还溅着火星,冒着黑烟。大家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宣讲人

2021级数学二班马雨露

铁人故事(六)

1963 年底,油田急需的第一台国产 103 电子计算机买回来了。当时整个油田都没有人摸过计算机,怎样把它尽快调试好用起来,还是个难题。

刚刚上任的计算机组组长甘瑜光蹲在地上,望着新奇而又陌生的庞然大物琢磨了半天,觉得一无专家,二无经验,三缺资料,没别的路好走,还是得“遇见困难学‘两论’,创造条件上”。他把自己手下的 13 名小伙子找来一起认真地学习了《矛盾论》。在学习和讨论中,大家认为,人的技术水平与操纵机器的需要不适应是主要矛盾。是人掌握机器呢?还是让机器难住人呢?机器是死的,它不会因为我们水平低,就变得简单些;但人是活的,可以去认识机器,可以通过实践、练兵去认识和掌握机器。

怎样练呢?甘瑜光他们“干”字当头,边干边学。第一步,甘瑜光让刚从学校毕业的同志讲机器原理;然后再请有点实际经验的同志,结合机器讲图纸;接着是站在机器旁讲操作方法。讲完马上就干,干中互相检查,干完进行总结。就这样,讲一部分,干一部分,弄通一部分,调试一部分,像人爬梯子一样,步步登高,把一个个难题踩在脚下。最后仅用 50 天时间就把这台 103 电子计算机安装调试成功,投入使用。

这是一台电子管式计算机,运转速度慢,容量也很有限,不太适应油田的需要。一次,工作组接到了某区小层动态分析的大型任务,这个题目相当于机器容量的 60 倍。怎么办?经过全组分析,发现这个大题目可分成五个部分,在整体上,它比机器容量大,但分解后各个部分就比机器容量小了。大家想,整块骨头啃不动,就一点一点地啃。经过几天努力,他们把这个题目编成六个程序,终于用小机器完成了大题目。

回头总结调试和初步使用经验时,大家把这个办法叫作“蚂蚁啃骨头”。紧接着,他们奋战八天,提高计算速度,把计算机的容量扩大了一倍,一台能顶两台用。后来他们又调试成功磁心箱、光电输入机,自己动手干钳工活,打了上千个孔,赶制出快速打印机的控制机柜,使整个计算机的效率提高了 50 倍,适应了实际工作的需要。

在总结工作时,甘瑜光说:“时间是争来的,胜利是拼来的。坐等条件,千难万阻;自己动手,马到成功。‘蚂蚁啃骨头’,也能办大事。”

我们心里想的,眼里看的,嘴上说的和手上做的要结合起来,念了一火车书,光说不干就不是马列主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