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科学学院的育人脉络中,从不缺乏用实际行动诠释教育者责任与情怀的校友。数学科学学院2013级的王立鸥便是其中之一,他从学院出发,扎根教育前线,更以军人的底色为育人事业注入独特力量。
一、学院奠基:
知识与精神的双重滋养
回溯在数学科学学院的求学时光,专业课程是王立鸥扎根教育的“基石”,不仅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更让他明白教书得把知识讲透;学院既重专业又重人文的理念,让他知道老师不只要教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成长。学院里,老师们授课时全情投入,各类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当他在学业上遇到瓶颈,老师们更是耐心给予指导与帮助。这些点点滴滴,让他真切感受到“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传递”。这种“被照亮”的经历,埋下了他日后投身教育、反哺学生的种子。
二、军旅淬炼:
责任与担当的硬核锻造
部队的摔打磨炼,把“责任”二字深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高强度的军事训练,磨出了他雷厉风行的执行力;一次次执行任务时的使命感,更让“坚守与担当”成了刻在骨子里的本能。这段经历,恰似一场“精神淬火”,让他从青涩学子蜕变为有铁骨、有担当的军人,也为教育生涯注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辜负每一份信任”的信念。
三、教育深耕:
从军营到校园的热爱奔赴
转业到鹤岗八中后,王立鸥把在数院打下的功底和军旅生涯磨出的韧性拧成一股劲,全投入到教学中。课堂上,他用“行军路线”类比函数轨迹,借“物资分配”解析方程应用,把抽象数学讲成了“故事”,学生说“听着就懂了”;班级里,他带着军人的“守护”底色,视学生为“战友”,用谈心陪伴调皮生,课余给学习吃力的学生“开小灶”,看着他们从叛逆变得上进,他笑称“这和带新兵一个理,真心总能焐热人心”。
四、师者初心:
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坚守
从“数科学子”到“军中战士”,再到“人民教师”,王立鸥始终没变的,是刻在骨血里的“守护”。他说:“以前守家国,现在守学生。看着他们从懵懂到明理,就像看新兵成长为合格战士,这种成就感,让我格外踏实”。
在教育之路上,这位数科学子,正以军魂为笔、以热爱为墨,书写属于新时代乡村教师的责任篇章。而他的故事,也成为数学科学学院育人成果与校友精神传承的生动注脚——从校园出发,以专业为基、以担当为翼,就能在不同舞台,成为点亮他人的光。(撰稿:吴卓怡 审核:夏丽娜 编辑:闫炎)